中文名称:环境空气 颗粒物来源解析 基于手工监测的受体模型法技术规范
|
英文名称:Ambient air. Source apportionment on particulate matter.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ethod with receptor models based on manual monitoring
|
原文名称:
|
中标分类:Z15
|
ICS分类:13.040.20
|
标准分类编号:QT
|
页数:18
|
发布日期:2024-02-18
|
实施日期:2024-05-01
|
作废日期:
|
被替代标准:
|
代替标准序号:
|
引用标准:GB 3847;GB 18285;GB 18352.6;GB/T 16157;HJ/T 166;HJ 194;HJ/T 393;HJ/T 397;HJ 618;HJ 630;HJ 646;HJ 647;HJ 656;HJ 657;HJ 664;HJ 777;HJ 799;HJ 800;HJ 829;HJ 830;HJ 836;HJ 1352;HJ 1353;HJ 1354;监测函〔2020〕8 号
|
采用标准化:
|
补充修订:
|
标引依据:生态环境部公告2024年第6号
|
标准摘要:本标准规定了基于手工采样-实验室分析-受体模型法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(简称“颗粒物来源解析”)工作主要环节的技术要求,包括方案制定、基本情况调查、污染源和环境空气质量调查、环境受体和污染源颗粒物监测、环境受体成分库和源成分谱库的构建分析、模型计算、综合解析评估、报告编制、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内容。本标准适用于城市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。其他区域(如农村、背景地区等)可参照本标准执行。
|
|
|
|
|
|
|
|